揪感心蠻牛補給站 幫忙按個讚吧@~@

目前分類:品格EQ我最棒!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需要讓孩子進才藝班嗎?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妹妹是跟屁蟲

許多父母在考慮生老二之際,心中常有的念頭是:再生一個,孩子有個伴,可以一起玩,彼此互相照顧,此時腦中浮現的必定是一幅兄友弟恭、溫馨和樂的畫面…。當然,達到這個理想的應該也有,不過,大部分的父母都曾這樣抱怨: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那麼相親相愛,我們家的一見面就吵架?整天吵來吵去,有時候吵架還嫌不夠,竟然大打出手!為什麼他們不能好好相處,非得吵個不停,怎麼處理他們都覺得我偏心、不公平。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對方法,培養幼兒的情緒力

報導/ 陳幸伶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容忍和忍耐是不同的,忍耐單指自我克制的功夫,包括對自己的忍耐,如忍住飢餓、忍住疼痛;對別人的忍耐,如被罵不還口,被欺負了不報復等。雖然不還口不報復,但沒有釋放不平的負面情緒,只是勉強自己壓抑而已。而容忍卻更上一層,因為除了忍耐還有包容,包容的意思就是接受對方的不合理或不友善的行為,不是壓抑自己情緒,而是同理或善解對方的行為,願意原諒別人的不能或疏失。

在我們過度強調不能犯錯的教導下,有些優秀伶俐的孩子很容易就有了「得理不饒人」的驕氣,對自己諉過,對別人卻嚴苛,一點小錯都不能容忍,以致很難和人和善相處。在孩子國的生活圈中,最常見的不包容行為就是「告狀」:「媽媽,弟弟沒有乖乖吃飯。」「爸爸,哥哥不穿外套。」……等等,我們看到以上告狀的內容其實和孩子本身無關,也就是說孩子並沒有因此受到傷害或委屈,所以孩子只是在「糾察別人的行為」。可惜的是,他好管閒事扮起糾察隊的原因不是要幫助別人,卻是像紅衛兵似的,只為打倒他人。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家中出現訪客或是外出拜訪別人時,您的孩子是否曾發生不願意和對方打招呼?或是出現在沙發上跳上跳下、不停發問、大聲嚷嚷,甚至打斷大人們的談話呢?當出現以上情形,可能的原因有下列幾點,您可以照著接續的方式引導,改善孩子的行為。

★ 因陌生不安而拒絕打招呼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一個人的特質或個性,先天氣質是無法跳過的一部份。先天氣質不只是活動量大小不同,或內向、外向、適應力強、弱等差異,連遇事是正面積極接受或相對消極退縮,以及大體上是容易焦慮或容易開心等等,這種種特質在嬰幼兒時期就可看出個端倪。這樣說來,似乎樂觀與悲觀是天生遺傳所決定的,其實不然,樂觀與悲觀是一種處事的態度,經由學習而來的。例如一個先天氣質容易焦慮的孩子,雖然哭點低、笑點高(換句話說:愛哭不愛笑),但是經由後天良好的學習,他卻能以樂觀的態度來克服自己先天個性上的焦慮和退縮。

那要如何培養孩子處事樂觀的態度呢? 我們可從幾個方向來做: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次我帶1歲半到3歲孩子的小團體,上課期間,其中兩個孩子搶玩具,搶輸的賴在地上哭了起來。這時另一個唐氏症的寶寶走過去拍拍那哭的好傷心的小寶貝,企圖安慰他。那畫面讓大家啞然大笑、感動不已。這就是關懷。為什麼智力還差於一般正常孩子的唐寶寶懂得關懷?原因很簡單,他的爸爸媽媽常常對人表示關懷。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不覺得秩序是一件重要的事,把它歸類為那是個性的不同,無所謂好壞。有人大剌剌、有人嚴謹;有人嚴肅規矩、有人放鬆散漫,所以我們應學習欣賞不同人的不同特性……。這樣的說法看似成理。不過,若我們所看到秩序的反面是失序,生活失序的結果是混亂,身體失序的結果是生病,公司失序的結果是走向失敗……。我想應不會有人想成為失序的那一端,所以秩序,還是一個人的必要品格,物(管理)的必要品質。

人類的第一步秩序的表現就是作息規律正常,定時吃、定時睡,不僅定時,還應定量。如不暴飲暴食,不睡過多或睡過少。如果人能定時、定量,那自然「出」和「入」也會定時定量,所以規律作息的人不僅吃的正常、大小便正常,工作的表現也相當穩定,因為他不會時而特別疲累,時而又精力旺盛得像發洩不完似的。父母是不需特別教導孩子如何作息規律的,原因很簡單,父母跟著孩子生活,父母規律了,孩子自然規律。於是我們並不贊成為了帶孩子去旅行、上才藝課、參加遊行……等活動,而打亂了孩子平日的作息。倒不是只能維持一成不變的日子,而是孩子該吃該睡的時間,最好不要改變太大。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他律到自律,其實就是漫長的人生過程,有人一生自律甚嚴,也有人一生都浪蕩不羈。不過一到四歲間在發展上是秩序感的關鍵期,基本上,在這段期間,孩子最受教,是養成良好習慣的大好時機。舉凡物歸原位、飯前洗手、飯後刷牙、說話輕聲細語、室內勿喧嘩、勿奔跑……等等生活常規,只要成人細心、耐心教導,建立這些好習慣,孩子可能還會反過來當我們的糾察隊呢!反之,如果成人在這關鍵時期,任孩子恣意而為,有精力時喊他兩下,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堅持教導,那日後要再導正,則難上加難。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無疑是需要愛的滋養的,但同時孩子也需要學會自律。在發展上來看,生物須先透過「他律」的過程中才學會自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期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為有守,懂得自我要求、自我約束的青年,那在青春期以前,師長與父母必須給他們清楚的規範,使他們有所本,能照本依循。而且更重要的,孩子必須知道,這不是要不要、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是他們必須遵循國法、校規與家規。

 父母都知道要教導孩子守法(國法和校規),但卻忽略了在家中也應該設置清楚的家規。我們常看到父母總不時的嘮叨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於是孩子從會爬開始,可以移動自己的身體後,便一直被指責:不可以抓這個、不可以拿那個…,但可能到小學六年級,他還是不清楚在家中,到底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他根本不知道家規是什麼?只是凡事「問媽媽」。所以孩子一直處在「媽媽律」的階段,無從學得「自律」。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群新手媽媽帶著剛學步的小小孩兒在社區中庭玩耍,突然聽見其中一個小女孩大聲喊叫:「要死啊你!」媽媽們面面相覷,女孩兒的媽媽聽了更是好笑好氣又超尷尬,而大家都明白孩子講的正是媽媽的口頭禪!那天晚上各個小家庭新手父母的話題都是怎麼教導孩子不要說成人的話?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小孩的品格教育:恆心

冠宏拿到新玩具好高興,但是玩不久就被阿嬤看電視的聲音吸引,丟下玩具坐到電視前面去了;瑋婷吵著要和哥哥玩一樣的拼圖,但拼兩片拼不出來就亂灑一地,不肯再拼了。如此做一件事無法長久,或是遇到挫折就放棄的孩子常被解讀為沒有恆心,其實是誤會了恆心的意義。恆心是指經年累月的做同一件事,而不是現時在一件事上花很多的時間。所以,以上兩例,我們可以說冠宏的注意力無法持久,容易分心;而瑋婷挫折忍受度低,卻都不是沒有恆心!

  以冠宏一歲兩個月的個性,注意力短暫是正常的,但如果父母每天都陪他聽音樂,持續已半年,而且如果還能繼續如此,每天傍晚4點就固定開音響聽音樂,一直到三歲他上托兒所,於是這樣維持兩年的行為可說是恆心的表現。瑋婷今年三歲,玩100片的拼圖對她來說是太難了,也可能她對拼圖沒興趣,但她從一歲開始,每晚8點就固定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問安,已持續兩年沒有中斷,這也是恆心的表現!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懂不懂忍耐?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從嬰兒時期就懂了!你看那4個月大的嬰兒啼哭,被人很兇的喝止,他就會委屈的閉上嘴一會兒,第一次可能只有5秒,但多兇幾次,或是哭久了知道哭也沒用,他就不哭了。雖然肚子還餓,但他就學會不哭了,這不就是忍耐嗎?當然這樣忍耐的經驗對孩子的發展是很負向的影響,使他日後的人際關係可能是冷漠而缺乏信任的。不過若事事順服孩子,過度保護與照顧,使孩子從來不知飢渴與缺乏,於是太冷太熱(無論是食物或天氣)都會抱怨,這樣的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好不過前者,甚至更糟。所以適度的暫時缺乏其實可以培養孩子能夠忍耐的美德。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可以說,小孩是天性勤奮的,看到他剛學會走路時,顛顛危危,一副要跌倒的樣子,但就不要人攙扶,可以從客廳來來回回走幾十趟。所以小孩是最好的跑腿,舉凡拿報紙、倒垃圾……等等成人懶得做的事,他們卻做得樂此不疲,這不就是勤奮嗎?有人以為動態的、新鮮的,孩子才喜愛;靜態的、做過的,他就沒興趣了。其實不然,孩子愛看的書或影片,一天看幾次也不厭煩。於是我們不禁懷疑,孩子怎麼學會懶惰的?答案一點也不意外,正是向大人學的。

每次使喚孩子倒垃圾時,大人卻翹著二郎腿看電視;每次要孩子去拿報紙時,大人卻還賴在床上睡懶覺!於是我們清楚的釋放一種訊息:你做的是苦差事,因為你小要聽我的話,所以現在你去做苦差事,等你有能力了,你就可以像我這樣看電視、睡覺。久而久之,孩子只要「能力」所及,他就會想「懶惰」。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需要等待了,等公車、等買票、等面試、等女朋友、等放榜、等……,每一樣等都急不得,也由不得自己,只能耐心的等!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勇敢的鍛鍊確實是因人而異,有的嬰孩,輕輕的開門聲就能把他驚醒;而有的卻連鞭炮聲震天響,他還睡得香甜;有的孩子對陌生人焦慮非常明顯而強烈,但也有任人抱都無所謂的小孩。所以確實有天生勇敢的人,從小,什麼蟲都敢抓,什麼事情都敢嘗試。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媽媽的話」、「聽爸爸的話」、「聽老師的話」……幾乎是成人對小孩的世界語言,我們期望教養聰明、活潑、健康、有創意、有才能等等特質的小孩,但我們最常和孩子說的一句共同語就是︰「要聽話」,孩子再聰明、再優秀、再有才能,若不聽話,對父母而言就不是乖小孩。似乎聽話是最重要的選項,對某些父母有時候還是評估孩子的唯一的選項。

聽話有這麼重要嗎?這當然值得商榷,有時還得看年紀!例如︰對60歲媽媽和30歲兒子而言,聽話可能不是最重要。不過對於小小孩來說,尤其是將滿或剛滿一歲到兩歲間的孩子而言,聽話都的的確確是非常重要的事。孩子必須先學會聽指示才能有其他的社會化學習。無論孩子是不能聽話(聽力障礙)、無法聽話(有自閉或其他的心智障礙),或不會聽話(行為問題或情緒問題),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各方面的學習,進而衍生其他問題。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有許多特質多少和先天氣質有相關性,不過,細心,這一項卻百分之百是後天教育出來的。所以我們會看到有過動的小男生,看來粗枝大葉的大男孩,或是橫眉豎眼的大伯,卻都有一顆細微的心,會注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小事。反之,看來溫柔纖細的柔順女孩做起事來卻是粗心的很,幾次叮嚀還是誤事。

這確實和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細心可說是一種思考的模式,慣性養成後不細心也難。比如從小跟著開雜貨店的父母到店裡幫忙,量幾斤幾兩的貨,數一元五元的銅板,長大後這一家五個孩子雖不同個性,但自然都細心;相反的例子,另一家環境優渥,家裡有幫傭,父母處事明快有效率,孩子沒有機會注意到細節衡量的過程,看到的往往只是美好的結果呈現,於是長大後再用心也很難細心。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也和所有權相關,願意把自己的所有的分給別人,這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應不是困難的學習。一般而言老么最願意分享,而老大相對的而言較難,因為從老二出生後,他便開始感受「被剝奪」、「短少」等負向經驗,使他保衛性的想「保有」、「穩固」自己所有,怕再失去。「有」才能給,這是非常合理的生存法則。不過聖經有一段很有趣的教導是:「如果你沒有,你心理也要想著,如果我將來有就一定會給。」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目標,教導我們的孩子,不論有無都樂意分享,就算沒有,也要同理別人的困境,在心中發願將來若有,就要分享。這樣的情操要從生活上的小枝小節中的經驗學習。例如:媽媽烤了餅乾,請孩子分送給鄰居;平常讓孩子穿別人送的衣服,並在孩子穿上時,講述衣服的來源與稱讚衣服被保養的美麗,告訴孩子,這衣服穿在他身上有多好看,贈與人〈舅媽或阿姨〉看了一定很高興!?孩子添購文具時,多買兩份,請孩子帶到學校給老師轉送班上需要的同學等等。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在「節制」的主題曾提到「所有權」建立的重要性,這個概念在尊重的議題也一樣適用。「所有權」在小小孩的品格教育上佔的地位舉足輕重,因為孩子需要從具體的事物上學習,例如:教孩子貼心就是爺爺給妹妹兩個糖果時,妹妹分一個給哥哥;阿姨給哥哥兩個麵包時,哥哥分一個給妹妹。有人質疑這樣教導是不是太現實了?殊不知在孩子心智發展還不到理解抽象的感受時,就教導他以抽象代替具體,反而會有衍生的後遺症。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只教孩子說「對不起」卻忽略了教導他承擔具體的後果。於是久而久之,你問孩子:「你怎麼可以打妹妹?」孩子答:「我有跟他說對不起啊!」、「你怎麼把哥哥的書撕破了?」「我有跟他說對不起啊!」

自認盡責的老師或父母會有訓斥孩子:「你這樣沒有誠心!再說一次。」,於是孩子再說一次,可能說得慢一些,但你沒感受到他的懺悔之心,於是說:「你要……….」便要求孩子複述老師的懺悔之詞。結果孩子學會的卻還是以語言表達抽象的感受,以為那樣可免掉具體的處罰,當然他沒有學會尊重。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