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也和所有權相關,願意把自己的所有的分給別人,這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應不是困難的學習。一般而言老么最願意分享,而老大相對的而言較難,因為從老二出生後,他便開始感受「被剝奪」、「短少」等負向經驗,使他保衛性的想「保有」、「穩固」自己所有,怕再失去。「有」才能給,這是非常合理的生存法則。不過聖經有一段很有趣的教導是:「如果你沒有,你心理也要想著,如果我將來有就一定會給。」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目標,教導我們的孩子,不論有無都樂意分享,就算沒有,也要同理別人的困境,在心中發願將來若有,就要分享。這樣的情操要從生活上的小枝小節中的經驗學習。例如:媽媽烤了餅乾,請孩子分送給鄰居;平常讓孩子穿別人送的衣服,並在孩子穿上時,講述衣服的來源與稱讚衣服被保養的美麗,告訴孩子,這衣服穿在他身上有多好看,贈與人〈舅媽或阿姨〉看了一定很高興!?孩子添購文具時,多買兩份,請孩子帶到學校給老師轉送班上需要的同學等等。
當有朋友來訪,事先和孩子討論,哪些屬於他的東西是他願意分享,借給別人使用的?我們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他不願意?借的,可以建議他:要不要先收起來,免得別人看上了就想玩,到時會很尷尬。如果他願意出借的很少,引導他站在客人的立場想,客人會不會很難過?很無聊?要如何幫助客人在我們家可以玩得快樂呢?如果孩子不願意,父母就要拿出撒手劍,即另外預備新玩具、衣物等,並向孩子說明:「因為你不願意借,媽媽只好另外為客人準備了這些。借客人的時候就是屬於客人的,你想玩或想用都要徵求客人的同意呵!」

從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小經驗,孩子會經歷到跟別人分享,自己並不會缺乏,小氣占有有一樣卻像是失去一樣。於是他就會誠心誠意願意分享。分享確實可以造成善的循環,受惠的還是自己。所以教孩子會分享就是給他幸福的門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