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他律到自律,其實就是漫長的人生過程,有人一生自律甚嚴,也有人一生都浪蕩不羈。不過一到四歲間在發展上是秩序感的關鍵期,基本上,在這段期間,孩子最受教,是養成良好習慣的大好時機。舉凡物歸原位、飯前洗手、飯後刷牙、說話輕聲細語、室內勿喧嘩、勿奔跑……等等生活常規,只要成人細心、耐心教導,建立這些好習慣,孩子可能還會反過來當我們的糾察隊呢!反之,如果成人在這關鍵時期,任孩子恣意而為,有精力時喊他兩下,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堅持教導,那日後要再導正,則難上加難。


    要建立每一個良好的習慣,都需要花一段時間,以飯前洗手、飯後刷牙來說,一天四到五次的進食,每一次父母都應帶著孩子確實做到,至少延續兩個月。不能因為出門在外、或太累了就有例外;又以物歸原位為例,孩子每拿一樣東西出來使用,用畢後一定要放回原處,才能做其他事。如書包、帽子沒歸位不能看電視,書沒放回書架不能玩玩具,玩具沒收好不能到公園玩……等。


    在他律的階段,成人的態度很重要。成人應堅持但溫和,不要嚴厲斥責,但也不可軟化妥協。成人過度嚴厲,孩子可能永遠停在他律階段,於是在父母前是一個樣貌,在父母後則無法無天。只有溫和的堅持,讓孩子在愛中,不知不覺的就建立了習慣,以後自然能自我管理。比如要求孩子在室內不要跑,每次孩子忘記,玩起追逐遊戲時,就堅持要求他陪你慢走一小圈,再跑,再慢走一小圈。日後他一跑起來,自會反射性的想起慢走的經驗而放慢腳步。反之,若他想起的是被斥責的經驗,則他的反應就會是看看父母在不在,不在就繼續跑。當然良好的教導使他明白,不能跑是怕撞到人、撞壞東西。於是他會放慢腳步以避免撞到人與物。否則,他想的只是如何避免被責打,才不管撞到什麼東西呢!這就是他律與自律的差別。


    自律是把他律的教條長期內化成行為的結果。沒有捷徑,只有靠反覆的練習,父母的耐心教導是成功的唯一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