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方法,培養幼兒的情緒力

報導/ 陳幸伶

爸媽們都希望養出一個快快樂樂、無憂無懼的孩子,因此難免會對比高興、興奮、滿足等「好情緒」,將孩子表現出來的生氣、苦惱、討厭、害怕和嫉妒……等情緒歸為「壞情緒」,而且避之唯恐不及。只要孩子的「壞情緒」一出現,爸媽往往會採取忽略或移除方式,要孩子立刻停止當下情緒的表達。但是,這樣的作法合宜嗎?有哪些策略可以幫助爸媽培養幼兒的情緒力呢?


.別再說:數到3,不准哭!

當你的另一半看見你正傷心地哭泣卻對你說:「數到3就必須停止哭泣」,你會如何回應呢?

首先,當另一半提出這樣的要求,一定會讓你覺得他一點也不能同理你;而且,因為調節與處理情緒是需要時間的,數了123之後,即使大人也不見得能即刻妥善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何況是小小孩。因此,當孩子的情緒強度正在高點,爸媽卻要求孩子立刻拔除當下的情緒,若不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這些情緒感到不知所措,便是擔心孩子反應出來的這些「壞情緒」,會顯示出自己是一位育兒無方的爸媽吧。

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呂翠夏指出,親子之間每天都有許多情緒互動的機會,父母若常使用責罵、忽視、處罰等負面回應,例如對孩子說「這麼大了還哭哭,羞羞臉」,或「媽媽幫你打地板,地板壞壞害你跌倒」,雖然當場停止孩子的哭鬧,卻錯失了孩子認識情緒和學習自我調節的機會。父母等於在告訴孩子,不要有情緒,或只能有好情緒,但幼兒正需要透過這些傷心、生氣、失望、妒忌等各種情緒的表達,以及經歷不斷的調整,才能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


.先做到:情緒不失控

孩子是透過父母親的情緒表達方式,來了解事件的意義和學習如何反應的。呂翠夏教授提醒爸媽,如果一急就火冒三丈,孩子可能模仿到以生氣來面對許多事情。尤其,面對爸媽強烈爆發的脾氣,很可能會超過孩子所能處理的程度,這樣一來,也會阻礙他接收爸媽要傳遞給他的正確訊息。不過,這並非表示爸媽就不能生氣。而是說,父母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孩子的模範,面對令人生氣的事件時,唯有「情緒不失控」,才有辦法進一步為孩子示範如何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多表達溫暖、接納、欣賞等正向情緒,提供孩子安全感和穩定的情緒氛圍,對發展幼兒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也很有助益。


.可善用:4種情緒調節策略

與根據國外的情緒研究,可歸納出以下4種孩子常用的情緒調節策略,爸媽不妨試試!

◎轉移注意力:讓孩子遮眼或閉眼、移開引起情緒的東西,可加快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人事物上,以減低情緒反應。爸媽也能引導2歲以上的孩子,試著去想這個刺激可能帶來的正面結果。

◎提供安撫的人或物:提供寶寶最愛的安撫物,如:小毛巾、娃娃或布偶,可減低負面情緒。隨著年齡成長,除了父母,親友也可以成為孩子尋求情感支持的主要來源。

◎玩遊戲:讓孩子盡情地玩喜歡的遊戲,也可調節情緒。比如:2~6歲的孩子,可藉由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得到情感上充分的撫慰與滿足。

◎運用語言:可讓孩子用語言練習表達他內心的感受,或教孩子透過語言引導自己的行為,以安撫內在情緒。如,孩子很想吃餅乾但怕爸爸罵,口中可唸說:「吃餅乾容易蛀牙,爸爸說吃水果最好。」


.要努力: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所謂的安全依附關係,指的是媽媽和孩子之間所具備的正向互動特質。和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媽媽就像個「安全堡壘」,擁有穩定、安撫與調節孩子情緒的重要能力。無論孩子遇到何種狀況,只要媽媽稍加安撫,孩子便能快速調節負面情緒、重拾笑容。所以,黃世琤教授提醒爸媽,要培養幼兒的情緒能力,必須和身邊的主要照顧者建立安全依附關係,這是生命的前三年最重要的功課。

.別忘記:讓孩子自己感受情緒

每一個情緒事件,都是鮮活的生活教材,即使令爸媽火大或沮喪到需要先離開現場,或者能放寬心同理接納,都教導著孩子將來面對類似的情境時,可如何因應。呂翠夏教授舉例說明:當爸媽發現孩子偷打手足,除了制止行為外,要先同理孩子,和他討論感受和想法,陪孩子一起找到更合宜的表達方式。如此一來,孩子才可能從過程中,學習覺察和辨認自己及別人的情緒,也能慢慢地體會調理自己情緒的經驗,進一步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緒能力需要孩子親自體驗,長時間的揣摩拿捏,以及不斷地自我修正。因此,呂翠夏教授特別提醒爸媽:「父母就像情緒練習場邊的指導教練,可以分享孩子的歡喜與悲傷,幫忙解析『戰況』,但無論再怎麼愛孩子,誰也無法替孩子揮棒!」

情緒力,
是一堂需要終身學習的必修課;
家,是孩子的第一個情緒練習場,
唯有爸媽教練適時、正確地引導和鼓勵,
孩子的情緒力才能健康發展。

>>一起來作孩子的情緒教練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