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步向幸福
文章來源:<span>蘇曉慧</span>
體驗生活,也要會善用時間
「春天到了花兒都會盛開,蟲鳥齊聲鳴叫共譜了一首動人的自然交響曲。」這樣的句子看似簡單,但當一個孩子沒有體驗生活的機會時,一切的語詞對他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再怎麼用力去拼湊,卻往往難以流暢的勾勒出心中那幅美麗的圖畫。
生活處處可學習
教孩子學會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而非將他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有個新興名詞叫「慣寶寶」,這是指能獨力完成的事情屈指可數、只懂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的一種新稱號。但在討論慣寶寶前,家長應先意識到慣寶寶並非平白無故就會產生,而是大人對孩子投以過多的關注卻從不讓孩子自己動手,才會造成孩子生活能力的低落。
雖然孩子還小常需要家長的保護,但家長若幫孩子做得越多,孩子的適應能力就越差。如果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何不試著讓孩子自己動手呢?從小地方開始體驗生活,比方說會陪爸爸一起出門倒垃圾、能幫媽媽摺疊衣服等等,生活能力的培養應該要從小時候就開始訓練,不然長大後可得耗費更多時間矯正!體驗生活一方面也是讓孩子了解,我們享受的便利生活背後可是有更多人在替我們服務,教孩子學會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而非將他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珍惜得來不易的事物,遠離對物質的依賴
父母想給孩子好的生活無可厚非,但如果放任孩子在物質上予取予求,卻可能養成孩子不懂得珍惜的壞習慣。
珍惜,從不挑食做起
讓孩子吃得好並不意謂著一定是吃最昂貴的東西,或是孩子想吃什麼就一定要不辭辛勞跑好幾個地方替他買齊,而是給孩子均衡又營養的飲食,滿足孩子成長發育時的需要。有挑食習慣的孩子不在少數,但「不挑食」卻是最基本、最容易做到的「珍惜」。不挑食並非強硬要求孩子將食物照單全收通通吃下肚,這對於幼童而言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反效果,不挑食應該是要能明白「農人種菜好辛苦」、「媽咪煮飯會流好多汗」,是一種體會別人辛勞與食物得來不易的心理,當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而著想,所以家長可別輕易妥協喔!
價值不等於價格
貴的東西有一定的品質,但便宜的東西也可以擁有很棒的功能。
曉慧老師說,有學生曾問她說:「妳送的禮物是名牌的嗎?」這樣的問題總讓她有點好氣又好笑。
或許是受到資訊傳播快速的影響,現在的孩子雖然年紀小小,卻都已經對於「名牌」有基本的概念,但是,物品的價值並不等同於價格,因為可能擁有相同的功能,經過名牌「加持」過價格的差異就相距數倍之多。兩支功能相同的自動鉛筆,外觀樸素的一支賣50元,外觀精美卻要價一支200元,究竟應該選擇哪一支呢?其實家長們應該教育孩子一個正確的想法:「貴的東西有一定的品質,但
便宜的東西也可以擁有很棒的功能喔!」讓孩子在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內選擇最符合需求的物品,破除追求「名牌」的迷思。
不要立刻滿足孩子的欲望
「爸比我想買那個新的玩具!」對於家有幼童的家長而言,這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親子間對話,但當物欲一出現的時候,家長就應該無條件的滿足孩子嗎?
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有沒有發現,小朋友喜新厭舊的速度非常的快?當孩子又想要購買新的玩具的時候,曉慧老師提出了一個建議:「再多帶孩子逛個兩圈吧!或者幾天後再帶孩子來買也可以。」在延遲購買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趁機觀察孩子究竟只是因為一時的新鮮、好奇想要購買?或者是真的非常喜歡那樣物品?家長應該視孩子的表現而決定該不該給予獎勵,雖不是「有求必應」,但如果答應了也應該要兌現承諾不食言喔!
控制情緒的必修課
相對於人類的智商「IQ」而言,我們的情緒也同樣有高低差別,所以後來衍生出情緒商數「EQ」一詞,其原文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也就是情緒智力,指的是我們控制、管理情緒的能力。
當孩子正被情緒困擾著
「恐懼」、「憤怒」、「生離死別」是生活中常要面對到,卻又不容易處理的情緒。
恐懼
怕鬼、怕黑是小朋友常見的恐懼來源,總讓孩子在夜裡難以成眠。但這樣的恐懼並非不能克服的,好比說一開始孩子總要父母陪著才能入睡,之後可以循序漸進先開個小夜燈陪伴孩子,或者放孩子喜愛的玩偶在他身旁,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發現「沒有人陪我睡覺也不會有事嘛!」讓孩子早點脫離對於父母的過度依賴。畢竟,如果這個習慣沒有被正確的矯治過來,孩子未來可能演變成害怕嘗試未知的事物,這反而會成為日後和他人相處與學習事物的阻礙呢!
憤怒
孩子若時常對事物表現出憤怒的狀態,家長們應該進一步想想,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單純的脾氣暴躁嗎?還是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行為模式有樣學樣呢?
如果是前者的話,要想辦法讓孩子了解負面的情緒並不會讓事情解決,等孩子能夠接受事實了,再帶著孩子針對問題一步一步理性的做正確的處理。但如果孩子的問題是來自於後者,孩子的「憤怒」可能不是真的憤怒,而是在不順心情況下他只會表達憤怒的態度,所以家長本身也應該跟孩子一起做一些改變。曉慧老師告訴我們兩個調整方法:「父母不應在孩子面前爭吵」、「避免對孩子頤指氣使」,從改變孩子生活環境中會接收到的情緒做起,讓孩子不會經常感受到無形的壓力。
自知、同理心的處世之道
孩子的成長過程太平順,連帶也可能會將自知、同理心給抹煞掉,對於挫折的耐受度也不高,這是家長應該要有的自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