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移默化武功秘笈>
1. 讓孩子經常笑咪咪:讓孩子笑臉迎人,大人要先以笑臉來面對孩子,親近孩子週遭的成人千萬別因為自己疲累或心情不佳就失去笑容,也不要覺得孩子啼哭模樣很有趣,就故意逗他生氣或哭泣。如果遇到孩子先天氣質是比較沒有笑容的,更要常鼓勵孩子笑,可以跟孩子說「你笑起來好可愛喔!爸爸媽媽好喜歡你的笑笑臉!」,經常用鼓勵的語言及親密的肢體動作增強引導孩子經常笑咪咪!
2. 請父母與孩子當朋友:父母若將孩子當作是朋友關係,就能本著朋友相互協助、關心的方向去發展良好的互動關係,有助於孩子未來與人分享及人際技巧的發展。例如:告訴孩子爸媽上班很累,孩子可以幫忙做一點事,並且謝謝孩子的貼心。若是父母只是高高在上把孩子看管得很緊,嚴厲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或者凡事代勞過度保護,則會誤導孩子與人相處的技巧與模式。
3. 協助孩子建立愉快的友伴關係:如果孩子和人相處互動是許多快樂的經驗累積,他自然會喜歡交朋友。除了為孩子安排製造與人共同快樂遊戲的機會,包括家長本身是否能陪伴孩子快樂的遊戲,也是孩子很重要的初始人際經驗。其實孩子不願意與其別人玩,很可能是因為與人互動的經驗不足,剛開始接觸新環境或人時,家長必須先陪伴,等待孩子透過觀察或帶著他參與活動,逐漸熟悉後才能愉快融入與人快樂相處。
4. 帶領孩子有更多和不同年齡小朋友相處的機會:現代社會家庭中呈現孩子少成人多的普遍現象,孩子雖可以獲得多一點的資源,但卻不能彌補缺少玩伴的事實,所以特別建議家長要多利用社區的資源,帶領孩子多和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相處。除了與年齡相仿的孩子相處,也讓孩子練習照顧較年幼的小朋友,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和較年長的小朋友玩。例如:社區公園或一些單位舉辦的親子活動,家長要勤快多帶小朋友參加,增加孩子和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相處的機會。
5. 家長示範與人分享與交朋友的技巧:家長身教的示範,永遠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益,例如:外出旅遊回來,總會帶一些名產和鄰居親友分享,可以跟孩子說「這麼好吃的東西當然要和好朋友分享囉!」若是孩子已經具備語言表達能力,這個敦親睦鄰的工作就讓孩子試著去做。帶孩子到公園玩或是參加活動時,家長是否先做了示範,和公園裡或參加活動的大人、小朋友親切、有禮貌的打招呼。即使孩子剛開始有些怕生,在父母一次次的正確示範,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學習大人這些「分享」與「交朋友」的技巧。
6. 從生活中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習慣:現代家庭常有很多大人卻只有一個孩子,大人不自覺的會把物質全部都給孩子,以表示對孩子的疼愛,日久養成孩子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一個人的,日後與別人相處時,也要求凡事以我為主,不願配合輪流、等待、分享。其實家長們疼愛孩子的方式,不一定要讓孩子凡事都優先或獨享,反而要從小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與親人一起養成分享的好習慣,例如:吃東西時,可以培養孩子先分給家人一人一份然後再一起享用。另外也要善用家中有客人來訪的時機,培養孩子進行分享的禮儀,事後贊美孩子的得宜表現。
7. 引導孩子發展同理心:同理心是更高層次屬於非物質的分享,必須培養出察覺他人的需求的敏感度,才能與人有更深度的心靈交會與分享。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語言發展還不純熟時,家長可以直接將孩子感受說出來,例如:「媽媽知道你臭臭了,我們來洗屁屁呵!」;換好尿片可以說出孩子的感覺「好舒服呵!」。當孩子跌倒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摔跤了,好痛啊,媽咪呼呼呵!」慢慢的,孩子也會用同樣的同理心察覺別人的感覺,表現善解人意的優點,有助於結交朋友。
雖然幼兒社會發展的指標很多,但是許多家長與老師不約而同的認為孩子的群性發展過程中,「懂得與人分享」與「結交好朋友」是個人與社會非常重要的互動需求,況且能與朋友分享生活點滴與喜怒哀樂情緒是我們獲得生命能量、活力的重要泉源之一,就讓我們一起為孩子未來追求快樂人生,奠定最穩健的基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