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次我帶1歲半到3歲孩子的小團體,上課期間,其中兩個孩子搶玩具,搶輸的賴在地上哭了起來。這時另一個唐氏症的寶寶走過去拍拍那哭的好傷心的小寶貝,企圖安慰他。那畫面讓大家啞然大笑、感動不已。這就是關懷。為什麼智力還差於一般正常孩子的唐寶寶懂得關懷?原因很簡單,他的爸爸媽媽常常對人表示關懷。

不過如果要教小小孩「關懷」這個課題,光是身教與榜樣是不夠的。小小孩理解力不夠,所以大慈善家(或父母)的定期捐款行善或幫助造橋鋪路等行動,恐怕無法對小小孩起教育的功效。激發孩子的愛心要從滿足立即需要的小事開始,如路上有人跌倒,馬上趨前關懷;車上遇老弱婦孺馬上讓座;在公園野餐,看到其他小孩在旁邊流口水,趕快親切分享食物等等。另外,平日就要有顧念他人需要的習慣,如上超市買菜,顧念住在4樓鄰居的爺爺奶奶年紀大,幫他們多買一瓶鮮奶,帶著孩子一起送過去。帶孩子上大賣場買東西時,請孩子幫忙想想,哥哥、姐姐或爺爺奶奶有沒有什麼需要?總之,要讓孩子看到別人的需要,想到別人的需要。

付出的先決條件是要「有」,所以很重要的,要給孩子「有」的感覺並去除「貪」的慾望。當孩子「有」時,成人可以明確指出來並為他歡喜,甚至恭賀,例如:「你有一枝棒棒糖呵!好幸福呵!我真羨慕你。」「我也很想有一枝,不過,我今天已經吃過糖了,媽媽說一天吃ㄧ顆。」當他感覺安全的「有」時,便可以進一步教導他以行動關懷別人,也就是「分享」。「你今天有三枝棒棒糖呵!媽媽是不是告訴你兩枝要分給沒有的人?」「你要分給誰呢?阿翔剛才跌倒哭的好傷心,你把糖給他,他一定會很高興呵!」

另外,雖然孩子還小,媽媽也要時時機會教育,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勞,並教他們如何回饋。爸爸下班回家,媽媽便可教孩子:「爸爸工作一天好辛苦呵!弟弟趕快把這杯水拿給爸爸喝。」媽媽從市場買菜回來,告訴孩子:「啊!提你們愛喝的牛奶和水果好重呵!有沒有人幫媽媽揉揉手呢?」如果關懷的心意在每天的生活中傳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是一個體貼而懂得關懷的人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興馨相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